您好,欢迎进入内蒙古宇博新能源有限公司官网!

一站式提供商

提供新能源燃烧颗粒生产,加工一条龙服务

15124706225

热门关键词: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包头环保生物质颗粒燃料工厂

发布时间:2020-12-08浏览次数:452

包头环保生物质颗粒燃料工厂

生物质颗粒燃料是指在煤中按一定比例加入秸秆等可燃生物质和添加剂后压制成型的洁净能源产品。它充分利用煤和生物质自身的优势,具有节煤和生物质代煤的双重作用,可以把我国有限的煤资源,尤其是低质煤高效化、洁净化利用,农林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是一种洁净能源产品,可代替煤、燃油、燃气,减少C02和S02的排放量,是解决我国散煤锅炉对大气污染较为理想、经济的洁净燃料之一,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均具有重大意义。



比运用精煤更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质燃料凝固成型然料引燃导致的CO2是绿植生长期所消化的,不易提高气体中CO2总水分含量,全球性上称之为CO2零排放,也称碳酸性。生物质燃料凝固成型然料引燃时,NOX(氮氧化合物)的使用量是精煤的1/5,SO2的使用量是精煤的1/13,烟尘使用量低于127mg/立方米,引燃速度比煤快13%上下,引燃充裕、排气管冒黑烟少、灰分低、空气污染源污水处理质量浓度远远地小于标准。



生物质颗粒燃烧时有害气体成分含量极低,排放的有害气体少,具有环保效益。而且燃烧后的灰还可以作为钾肥直接使用,节省了开支。生物质燃料由秸秆、稻草、稻壳、花生壳、玉米芯、油茶壳、棉籽壳等以及"三剩物"经过加工产生的块状环保新能源。生物质颗粒作为一种新型的颗粒燃料以其独特的优势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传统的燃料相比,不仅具有经济优势也具有环保效益,完全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欧美等发达的生物质能源已是成熟产业,以生物质为燃料的热电联产甚至成为某些的主要发电和供热手段。以美国、瑞典和奥地利三国为例,生物质转化为高品位能源利用已具有相当可观的规模,分别占该国一次能源消耗量的4%、16%和10%。欧美等发达的生物质能技术和装置多已达到商业化应用程度,实现了规模化产业经营。生物质能源燃料来源品类繁多,主要以农林废物资源、工业废物资源、城市垃圾资源为原料,添加木炭粉、粘合油剂、助燃剂等添加剂复合而成。不同原料因为自身不同的特性致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各具特点。例如,常见的木材残余物分为极为广泛,但能量密度相对较低,且可性和环保性不如农业废弃物。而环保性能佳的农业废弃物,含水率则较高。此外,生物质能源的获得与全球各个地区自身的资源结构以及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20年,西方工业15%的电力将来自生物质发电,届时,西方将有超过1亿个家庭使用的电力来自生物质发电,生物质发电产业还将为社会提供45万个就业机会。生物质能源燃料来源品类繁多,全球乙醇产量增长贡献超60%生物质颗粒燃料通常以林业“三个残留物”(收获残余物,材料残余物和加工残余物),稻草,稻壳,花生壳,玉米芯,油茶壳,棉籽壳和其他原材料进行加工。成型燃料,是一种可的清洁燃料,其发热量接近煤炭。

包头环保生物质颗粒燃料工厂

生物质颗粒燃料纯度高,不含其他不产生热量的杂物,其含炭量75—85%,灰份3—6%,含水量1—3%,不含煤矸石,石头等不发热反而耗热的杂质,将直接为企业降低成本。生物质颗粒燃料不含硫磷,不腐蚀锅炉,可延长锅炉的使用寿命,企业将受益匪浅。由于生物质颗粒燃料不含硫磷,燃烧时不产生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因而不会导致酸雨产生,不污染大气,不污染环境。



生物质颗粒作为一种新型的颗粒燃料以其特有的优势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传统的燃料相比,不仅具有经济优势也具有环保效益,完全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先,由于形状为颗粒,压缩了体积,节省了储存空间,也便于运输,减少了运输成本。其次,燃烧效益高,易于燃尽,残留的碳量少。与煤相比,挥发份含量高燃点低,易点燃;密度提高,能量密度大,燃烧持续时间大幅增加,可以直接在燃煤锅炉上应用。



环境效益: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推动,以资源化、再运用、资源化作方式,根据开发的电力能源方式,废物利用,降低煤碳耗费,减少散煤环境污染,有益于改进村容村貌。以粮食作物秸杆为原材料,深入挖掘剩余价值,合理地节省了原煤电力能源,维护了农牧业生态环保,是发展趋势节省可循环型农牧业的关键方式,对减轻环境污染,具有了积极主动地积极意义。

包头环保生物质颗粒燃料工厂


农业部2010发布的《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与评价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8.20亿t(风干,含水量为15%);考虑到收集过程中的损耗,估算2009年全国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约为6.87亿t,占理论资源量的83.8%。其中秸秆除作为肥料、饲料、燃料、种植食用基料、造纸等工业原料外,废弃及焚烧量约为2.15亿t,占31.31%。废弃及焚烧的秸秆等于耕地、淡水、化肥和其他农业投入品等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农业资源的节约和循环转化利用。